深层次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与战略逻辑——兼论“双减”政策的目标走向
||高书国,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国教育普及水平、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双减”政策为杠杆,中国基础教育开展教育改革的新征程、新实践和新道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深层次观念转变、深层次体制变革和深层次利益调整三个方面,深层次教育改革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深刻性和系统性四大典型特征。深层次教育改革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战略逻辑,要从党的领导、改革设计、课程建设、教师能力和措施落实等方面合力实施教育改革,扎实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层次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长效和持久动力。1978年,以高考改革为标志,教育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先河。经过45年的教育改革,中国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普及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了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再到教育强国的战略转变。教育综合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新发展阶段教育改革正在向纵深迈进。教育改革正在从体制机制上的宏观改革更多地转向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主体的中微观改革,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正在从宏观规划、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资源聚集向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师资能力和提高教育质量上转变。“双减”政策出台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改革,目标指向减负提质,即在实现“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实现“调结构、提质量”的目标。“双减”政策的实施正在引发中国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层次变革,更加关注学校,更加关注教师,更加关注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深层次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深层次观念转变、深层次体制变革和深层次利益调整三个方面,深层次教育改革具有综合性、复杂性、深刻性和系统性四大典型特征。
“双减”政策实施的战略逻辑
“双减”政策被称为“一号工程”,中央关注,社会关切,人民关心。立足学生作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两个着眼点,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同期治理,校内与校外同步规范;国家与地方双向发力,其政策实施力度前所未有。“双减”政策是一个小切口,更是一场大革命。实施“双减”政策,既着眼于治标,更着眼于治本,其核心政策价值在于为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创造环境,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战略支点。在目标定位上,深层次教育改革具有深刻的战略逻辑。
1、改善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资源环境与舆论环境等多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对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除旧,才能布新。“双减”的一项重要政策目标是障碍清理和环境治理,特别是要清理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相抵触的教育机构和办学模式,对四十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现代化公共教育体系和国家育人目标不相适应的体系、体制、机制弊端予以革除,为基础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创造新生态、新环境和新舆论。革教育功利化、市场化、资本化之弊,创教育公平、普惠、优质之新。
2、转变发展模式
从模式增长到质量提升,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这是新发展阶段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从“无学上”到“有学上”,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构建了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教育发展的实践历程。过去10年,国家通过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10年,将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引领,中国基础教育要进一步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发展模式从规模增长到“以质图强”,通过转变传统的低成本、“高投入”、低效益的教育发展模式,建立较高成本、高投入、高效益、以质量为主的教育发展新模式。
3、提升教育质量
21世纪的现代化教育是质量为王的教育。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基础教育的国家战略,直指21世纪的教育质量竞争。《教育事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和战略任务。
4、促进人口发展
2021年的国家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出生人口规模为1062万,全年人口净增长仅为48万,自然增长率为0.3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一次强调:“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促进人口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双减”政策要以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为重要价值取向,激发年轻父母生育、养育、教育孩子的热情,让他们能生、愿生、敢生,保持人口稳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
“双减”政策实施的策略选择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体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全体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双减”政策实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1)有90%以上的中小学生能够在校完成作业,其作业负担明显减轻;
(2)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减少,家庭教育培训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3)家长教育焦虑程度明显下降,亲子陪伴时间增加;
(4)基础教育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明显改善,为教育综合改革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总之,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基础教育正在进入新一轮改革进程之中,教育改革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当下,更体现在长远。“十四五”期间,“双减”政策的目标走向大致有四种标志。
1、“减”与“加”相结合:“双减”政策落地需要“智慧加减”
落实“双减”需要达成的首要政策目标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学习负担——这是“标”。教育改革需要治“标”,更需要治“本”。这个“本”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就需要增加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投入,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学情的研究,就需要运用“智慧加减”,更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智慧加减”相结合,才能实现“双减”政策的长期目标,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长期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四有好教师”的要求,殷切期望“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大先生要有大智慧,要通过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2、“破”与“立”相结合: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学生作业负担重是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痼疾之一,中央领导以坚定的决心、改革的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推出并实施“双减”政策,显示了“破”字当头的勇气和“立”在其中的担当。
“双减”政策,既要破除校外培训机构的弊端,更要确立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地位;既要有效地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更要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制度,完善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长”与“短”相结合: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实施“双减”政策,既要追求破字当头的突破效应,更要实现标本兼治的长期效果。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久久为攻,构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环境、新生态、新体系,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及完成水平和学生学业质量进入世界前列”的总体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扩大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落实中央提出的“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目标要求,让年轻父母能生、愿生、敢生,逐步扭转生育率大幅下降的趋势,促进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这是国之大者,百年大计,也是“双减”政策拨乱反正的长期目标。
4、“动”与“静”相结合:将改革经验上升为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
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曲折前进、螺旋上升和动静结合。研究表明,东方文化存在学习负担重的现象。“双减”行动,从国家教育发展总体战略和未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校、从校内到校外,实施了一次教育改革的“雷霆行动”,“双减”取得了明显效果。
所谓“静”是思考,“静”是沉淀,“静”是升华。改革的经验需要提升和提炼,更需要内化、静化和固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
从政府的视角而言,更加需要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实巩固“双减”政策的实施成果,为老百姓提供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真正实现中国义务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质量转变。从学校的视角而言,更加需要关注立德树人的效果,将“双减”改革形成的新环境维护好、新制度建设好、新机制运行好,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形成稳步长效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常态。从家长的视角而言,需要支持和参与学校教育改革,放宽心态,减少焦虑,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深层次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
2018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新战略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具有新的典型特征。
1、深层次教育改革更加具有综合性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各部委连续发布了五十多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文件,整体谋划、系统规划了未来15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愿景、新目标和新蓝图,中国教育进入新一轮顶层设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让中国人民享受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将成为“十四五”乃至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与核心任务。
中国教育从课题标准、教学内容、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到保障机制、治理体系、区域教育、督导评估、改革开放等方方面面,正在发生着全系统、全领域和全方位的质量变革。教育改革的整体任务和实施方略更加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四十多年前那种单项实施、单兵独进式的改革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教育综合改革和整体改革的需要,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2、深层次教育改革更加具有复杂性
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体现在改革内容的复杂性、改革过程的复杂性、改革方式的复杂性,有时甚至是改革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支撑,以让人民享受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为目标。中国教育正在进入从基本现代化到总体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以高质量教育发展为统领,学前教育需要深化改革和规范发展,义务教育需要实现优质均衡和一体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需要推进育人方式改革,职业教育需要构建技能型社会,高等教育需要提升育人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需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教育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核心任务和使命担当。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是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紧密相关。“在教育的主要矛盾从规模增长转到质量提升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的主体责任需要从宏观领域下沉到中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实现教育改革回归学校、教育改革回归课堂、教育改革回归教师、教育改革回归学生。”“十四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更加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发展,以规模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宏观体制改革要逐步转变为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
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风起云涌,世界教育进入“4.0”时代。新技术创新与变革,加速推进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战略转型;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需要提升水平,个性化、终身化、多样化教育格局正在形成;面向未来的教育竞争,优势重组、教育重塑和体系重构、模式重建考验着教育改革领导的战略智慧与治理能力。同时,教育改革面临着深层次问题与矛盾交织的状态,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仍未完全消除,教育功利化倾向尚未根本转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尚需健全和完善;全体公民面对新科技革命挑战的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央政府明确提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中国将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伴随着中国教育综合实力的增强和教育开放步伐的加大,一方面世界教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将成为影响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力量,世界教育格局将因中国而改变——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正在发生。
4、深层次教育改革更加具有系统性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系统思维、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和系统改进。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和新征程,将教育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系统设计、科学谋划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大计。同时,紧密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国家部委,连续发布了五十多份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一轮顶层设计阶段。
新时代教育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加强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顶层设计;全面加强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创新等方面的系统谋划;以育人方式改革为核心,全面加强了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社会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的策略研究;重在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
2、整体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高素质教师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整体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有效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高质量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国计划,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发展水平;加快培养一批硕士层次的教师和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完善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扩大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参评比例;建立稳定的教师工资增长机制,让中小学教师体面地生活、有尊严地工作;常态化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引导教师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4、以钉子精神狠抓改革政策落实
学校书记和校长要亲自投身于教育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将“双减”政策落实、落细、落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要出台配套政策,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政策落实,敢于啃硬骨头,干出成效。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国家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双减”政策落实,从学校做起,从教师做起,着力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让年轻一代生得起、养得起和教育得起。
总之,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综合施策、扎实推进。“双减”铺就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根重要“长轨”——这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双减”刚刚出发,深层次教育改革路程更长、事业更伟大。